云南省红河州特色经济发展路径研究

云南省红河州特色经济发展路径研究

云南省红河州特色经济发展路径研究

  • 适用:本科,大专,自考
  • 更新时间2024年
  • 原价: ¥300
  • 活动价: ¥200 (活动截止日期:2024-03-31)
  • (到期后自动恢复原价)
云南省红河州特色经济发展路径研究

云南省红河州特色经济发展路径研究

一、论文(设计)选题的依据(选题的目的和意义、该选题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等)

(一)研究目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经济上不仅表现为以公有制为主导的市场经济,还应该凸显出区域布局上的特色经济。市场经济的本质是竞争,只有发展特色经济才能够使我们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培育特色、发挥优势,是促进经济发展,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举措。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特色经济已经成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必然趋势,并逐渐成为经济增长的新亮点。本文从云南省红河州的基本发展情况出发,借鉴国内外特色经济发展研究成果,找出红河州特色经济发展状况的不足,并针对这些不足因地制宜,依托其区位优势、民族特色大力发展红河州特色农业、绿色工业、特色旅游业,并通过优化产业结构,结合十九大发展的战略目标,发挥红河州的比较优势,走具有红河州特色的现代化经济体系道路。

(二)研究意义

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州(简称红河州)位于滇南,资源丰富、生物多样、文化多元、区位独特,后发优势突出,发展潜力巨大。近年来,红河州依托特色资源优势,有效带动和推动了全州优势产业的发展各个领域的工作都取得了新的成效。但是与东部发达地区相比,发展仍存在较大的差距,并且在工业发展过程中,对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的破坏。要发展红河州经济,必须以市场为导向,以区位优势条件为依托,发展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业,并逐步形成特色经济。红河州之所以没能够取得巨大成果,主要原因还是没能够保持不可替代性,特色产业必须体现为优势产业,才能体现区域经济优势。因此,在“十三五”规划乃至更长的时期内,红河州必须抓住机遇,加快特色产业的发展并使其具有不可替代性,才能全面推动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转化,进而推动红河州经济的全面发展。

(三)国内外研究综述

1、国外研究综述

1.1国外关于特色经济的研究现状

在国外,发展特色经济的思想,实质上是指强调产业的地域分工,强调根据市场需要和自身的优势进行产业的选择和安排。这种思想,可以追溯到17世纪英国的古典经济学理论。英国占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从研究国际贸易的利益和动力来源出发提出了绝对优势理论。他指出,要在国际贸易中获得利益,就应当选择生产那些“本国占有绝对优势的产品”。这个理论,解释了国际贸易的利益来源和动力所在,成为区域分工理论和国际贸易理论的理论源泉。此后,大批经济学家对绝对优势理论进行了更深入的探讨。大卫·李嘉图提出了静态比较优势理论,赫克歇尔提出了要素禀赋理论,李斯特提出了动态比较优势理论,迈克尔·波特提出了竞争优势理论,这些理论构建了国际贸易理论的大厦,也为区域分工理论提供了重要参考。现在被特色经济理论吸收,成为指导区域特色产业实践的理论精髓。

1.2比较优势理论和竞争优势理论

特色经济在国外研究较早,从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到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再到赫克歇尔和俄林的资源禀赋理论,以及当代经济学家对这些理论的发展,可以说比较优势理论已经趋于完善。基于比较优势理论,许多学者指出我国西部民族地区只有充分发挥地区优势,发展特色经济,才能实现全面小康,实现建设和谐社会的战略目标。在学者们的研究中,往往把比较优势等同于特色优势、区位优势,这并没有牢牢抓住比较优势的本质,有时候特色优势和区位优势会表现为比较优势,但未必都是比较优势。绝大多数学者认为,比较优势是发展特色经济的基础,但应该将特色优势与市场需求相结合,才能够使比较优势体现为竞争优势。

从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迈克尔·波特教授先后出版了《竞争战略》(1980)、《竞争优势》(1985)和《国家竞争优势》(1990)三部著作,从微观、中观、宏观三个层次较为全面地论述竞争问题,系统地提出了竞争优势理论,我国对竞争优势理论开始研究则始于90年代中期,众多学者纷纷加入到对这一理论的讨论中,提出了各自的竞争优势观点。在特色经济发展与竞争优势理论结合起来的研究中,很多学者都提出,应该通过发展区域特色经济,从而使区域优势转化为区域竞争优势。

学者们通过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两者的比较分析,得出了比较优势未必是竞争优势的结论,进而认为一个地区要发展必须坚持动态发展的观点,使经济在发展过程中获得长久的竞争优势,而不是静态和短暂的优势,从而最终使产业在区域内和国际市场中形成竞争优势。

1.3后发优势理论和追赶假说

格申克龙通过总结德国、意大利等国经济追赶成功经验创立了后发优势论(1962)。他指出:“一个工业化时期经济相对落后的国家,其工业化进程和特征在许多主要方面表现出与先进国家(如美国)显著不同。”他认为后发优势主要来源于相对落后会造成资源紧张状态、替代性的广泛存在以及引进先进国家的技术、人才等。阿伯拉莫维茨提出追赶假说(1989):一国经济发展的初始水平与其经济增长速度都是呈反向关系的,阿伯拉莫维茨认为生产率水平的落后,使经济的高速发展成为可能。在将阿伯拉莫维茨的社会能力具体化为教育水平和工业化水平的基础上,多瑞克与格莫尔认为社会能力是前提,必须将提高社会能力放在首位,实现追赶。在发展中国家,后发优势具有较大潜力,对于发展特色经济提供了现实基础。

1.4可持续发展理论

 自美国生物学家Carson1962年发表了著名的《寂静的春天》之后,人类开始认识到人类社会对生态环境的冲击力,全球范围的环境污染和破坏日益得到关注。在这种情况下,环境问题开始作为一个重大的科学技术问题由一些科学家提出。

事实上,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早在18 世纪就散见于古典经济学家的理论中(方福前,2000)。但真正引起全球学者的关注,真正明确提出可持续发展概念的却是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ECD)于1987年发表的《我们共同的未来》,在该报告中WECD正式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可持续发展是满足当代人的需要而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的发展。”自此,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新发展观悄然兴起,并日益引起国际社会的关注。

  在国内,可持续发展也成为了学者们研究的热点,许多学者将可持续发展理论与社会发展、环境保护、经济发展、区域发展等理论结合起来。其中,有些学者将可持续发展理论与特色经济结合起来,将其作为指导特色经济发展的一个理论依据。

学者们认为,发展特色经济是实现一个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同时,在发展特色经济的过程当中又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

2、国内研究综述

2.1特色经济界定研究

要走发展特色经济之路,实现红河州的跨越式发展,首先就得正确认识特色经济的内涵。至今为止,理论界对此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不同学者有不同描述,下面我们列举几个有代表性的定义。

李渤(1999)认为,要正确认识特色经济的内涵首先就必须把握“特色”的内涵,“特色”的内涵重在区别,而无优劣、好坏、高低之分,将“特色”内涵移植到经济上来,便显现了区域特色经济体系内涵的质的规定性。他认为,特色经济的内涵的质体现在以下几点: (1)特色经济是独有经济;(2)特色经济是优势经济;(3)特色经济是差别经济;(4)特色经济是优质经济;(5)特色经济是多媒体经济;(6)特色经济是效益经济。

有些学者给特色经济下了这样的定义:特色经济是市场经济的优质部分,是以特定的地域空间为载体,以特色要素为基础,以特色产品为核心,以特色产业为依托,在经济结构、组织、体制和运行上带有新特点,能使资源、科技和市场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吸引,使优势要素得到放大和扩张,并进而使区域

体现为本身的区域特色的经济(阎恒,2001)。

王元京(2001)在“西部特色经济的产业识别与评判标准探讨”一文中提出,识别和判断特色经济的价值标准是产业独有标准,即“你无我有”;二是产业规模标准,即“你小我大”;三是产业专业化标准,即“你泛我专”;四是产业效益标准,即“你弱我强”。王元京认为,“独、大、专、强”是识别和判断特色经济的基本标准。红河州应该据此来选择特色产业。

张丽君(2003)给“特色”作了非常通俗的解释,所谓特色,就是人无我有、人有我好、人好我优、人优我特,并综合了以前人们对特色经济的理解和实践,尝试着对特色经济作新的解释。她认为,特色经济是有自身特点的经济,是扬优成势的经济,是富有个性的经济,也是追求高起点、高质量、高效益、高水平的经济。并进一步指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特色就是生产力,就是竞争力,就是生命力。

在结合了众多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王芳(2004)指出,特色经济仅是比较而言,是一个动态的概念,不存在绝对意义上的特色经济。在深入分析了特色经济这个经济体系的各个组成部分以及特色经济的特点后,她将特色经济定义为:特色经济是指在一定的经济区域范围内,以一定的特色产品(或服务)为前提,以特色产业群的开放为核心,以特有资源转化为基础,以特色技术为支撑,具有市场适应性、效益性、开放性、稀缺性和可持续性的比较优势经济。

通过对以上学者研究成果的扫描,我们发现学者们是从特色一词的含义出发来界定特色经济的,而且在对所有这些界定进行分析之后,会发现其本质是一致的,只是表述上有所不同,或者说是强调的重点不同。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国内学术界对特色经济的内涵已经得出了较为一致的看法。

2.2国内学者对产业结构的研究

国内学者从不同视角探讨了一个地区产业结构的升级问题。其中,黄万纶

(1990)指出合理的产业结构应具有如下特点:一是产业结构与社会总需求的结构相适应;二是产业结构有利于各部门之间在生产上相互衔接,紧密配合;三是产业结构有利于生产资源在各个部门之间得到合理的分配和使用;四是产业结构要适合本地区区情;五是产业结构有利于社会总生产在地域空间上的分布合理化。

高言弘(1990)强调一个地区建立合理产业结构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分析了农牧业、工业和第三产业内部结构发展的历史演变和合理化战略选择,强调了应用产业政策促进地区产业结构合理化的重要作用。施正一在其《民族经济学教程》中指出,我国民族地区要加速发展,实现经济现代化,就必须因地制宜地选择适合本地区或本民族区情与族情的产业结构,同时根据产业发展的客观规律与经济现代化的要求,不断改造传统产业,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开级。他认为,民族地区确立合理的产业结构应综合考虑如下四个要素:(1)产业结构变动的客观规律;(2)民族地区基本区域;(3)民族地区在全国经济一盘棋中的地位及区位分工优势;(4)民族地区在我国对外开放中的地位及优势。

李翔、毕洪生(2001)探讨了西部大开发对民族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促进作用。李曦辉(2006)从路径选择的视角研究了民族地区产业结构的优化,强调主导产业的选择和创新对民族地区产业结构的重要意义。郭爱君(2007)通过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西部地区产业结构的演变进行实证分析,得出了西部地区无论是就业结构还是产值结构都基本上符合经济发展的普遍规律(笔者认为民族地区产业结构也符合这个规律)。刘永佶在其《民族经济学大纲》中,强调了主导性行业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他指出,民族经济的产业结构合理与否,其经济的发展程度,往往取决于其主导产业的比重及其技术水平;优先发展主导性行业,是民族经济发展中的重要环节,也是民族经济的产业结构优化的重要内容,我们要举民族之力,发展主干行业。他在《民族经济学》一书中又指出,民族经济产业结构要适应各族劳动力素质技能结构,民族经济产业结构的优化要注重对传统产业的继承和发展,突出本地特色。

    国内学者还从不同角度对多民族省份的产业结构升级问题进行了探讨。认为改革开放20多年来,红河州经济发展成果较为突出,但与发达地区相比较,呈现出差距越来越大的趋势,其最主要原因是产业结构严重不合理,产业结构调整和转换进程缓慢所致。因此,加快发展的步伐,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能否采取正确的产业政策,以及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和转换的过程,建立具有地区特色的优势产业和支柱产业。王存教、刘华(2003)研究了加入WTO对甘肃民族地区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的影响;李勇(2003)从主导产业的选择视角研究了四川民族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刘同德、张效娟(2006)对青海产业结构进行了定量分析和结构优化研究:谢松(2008)运用协整技术和误差修正模型对贵州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变动进行了研究。

越来越多的国内学者把产业结构升级作为经济增长的重要环节来研究,普遍认为通过对产业结构的调整,可以促进产业结构向合理化、高度化方向演进,同时可以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 

二、论文(设计)的研究目标及主要内容(提纲)

(一)研究目标

    本文的研究目标主要是期望通过浅析云南省红河州特色经济的发展状况,明确红河州的区位优势与劣势,在借鉴已有的研究成果之上因地制宜,促进红河州特色经济的发展,进而推动红河州整个经济的发展,使其踏上特色化经济之路,实现红河州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二)主要内容(提纲)

一、特色经济的基本概念

二、浅析红河州的资源禀赋与区位优势

三、红河州产业结构的演进过程

四、论述红河州的特色产业及发展现状

1、特色农业

2、绿色工业

3、特色服务业

4、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五、促进红河州特色经济发展的相关建议

三、研究方法和手段

(一)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搜集整理相关研究资料,为研究做准备;

2、实证研究法:通过搜集相关数据得出结论

3、因子分析法——面板数据模型:以特色农业为例进行实证研究

4、比较分析法:比较不同地区之间特色经济的发展差异,从中找出改进的对策,努力使文章更加完善,更加具有现实意义。

(二)研究手段

以传统的文献检索为主要手段,辅以网络、数据库等手段,开展资料收集、数据整理等工作。

参考文献目录

[1]亚当·斯密著,唐日松译.国富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2]大卫·李嘉图,周洁译.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M].北京:华夏出社,2005.

[3]苏昌培.特色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3.

[4]刘永佶.民族经济学[M].北京:中央经济出版社,2007,211-214.

[5]张丽君.西部特色经济规划[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

[6]李澜,张君丽.论西部地区满足经济发展中的特色经济开发[J].中央民族       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6).

[7]王芳.特色经济内涵解析[J].甘肃社会科学,2004(2).

[8]阎恒.论特色经济[J].中州学刊,2001(5).

[9]王存教,刘华.入世与甘肃民族地区产业结构调整[J].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03(1).

[10]李勇.论四川民族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及支柱产业的选择[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科版),2003(4).

[11]谢松.经济增长与1产业变动-贵州的经验证据[J].消费导刊(理论版),2008(2).

[12]刘同德,张效娟.青海产业结构定量分析及结构优化研究[J].青海社会科学,2006(5).

[13]郭爱君,武国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西部地区产业结构的演变分析[J].甘肃社会科学,2007(5).

[14]李曦辉.民族地区产业结构优化论[J].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版,2006(2).

[15]李翔,毕洪生.从产业结构的角度看西部大开发[J].甘肃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4).

[16]赵子龙,曾艳华,韦慧,郭栋.桂西地区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对县域经济增长的影响[J].南方农业学报,2015,46(10):1920-1925.

[17]乔国栋.中国东北地区特色农业发展研究[C].中央民族大学,2012.

[18]陈涛.我国民族自治地方产业结构优化研究[C].西藏民族学院,2009.

[19]卢荣德.浅析红河州特色产业经济发展状况[Z].文山州老科技工作者协会,2016.


  • 关键词 云南省 红河 特色 经济发展 路径 研究
  • 上一篇:基于中青年的体验式旅行调查与研究
  • 下一篇:旅游企业危机管理与应对策略研究 ——以金湖阳光假日旅行社为例
  • 暂无购买记录

    暂时没有评论

    真实

    多重认证,精挑细选的优质资源 优质老师。

    安全

    诚实交易,诚信为本。

    保密

    所有交易信息,都为您保密。

    专业

    10年专业经验,10年来帮助无数学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