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无为”到“无用之用”探究老庄思想的嬗变

由“无为”到“无用之用”探究老庄思想的嬗变

由“无为”到“无用之用”探究老庄思想的嬗变

  • 适用:本科,大专,自考
  • 更新时间2024年
  • 原价: ¥298
  • 活动价: ¥200 (活动截止日期:2024-04-22)
  • (到期后自动恢复原价)
由“无为”到“无用之用”探究老庄思想的嬗变

                                    由“无为”到“无用之用”探究老庄思想的嬗变

                                                  摘 要
《老子》在中国哲学史第一次提出“无为”概念,并以此为中心提出一整套思想体系。对于《老子》和无为思想,学术界一直存在着较大的争论,本论文试图在前贤工作的基础上,对其作相对系统的梳理。
全本分为三章。第一章,主要从“无为”概念释义、“无为”概念的多重意义的揭示、“无为”概念的演变等方面,对《老子》“无为”概念的形成、发展作了论述。本文认为,由于文本本身的特点以及语境等原因,《老子》“无为”概念本身具有多重意义。第二章,主要讨论了围绕“无为”这一中心问题,《老子》在解决无为与道、无为与万物、无为与人、无为与社会等关系问题上的基本观点。第三章,主要对《老子》无为思想的意义从个体生存意义与精神超越意义两个方面作了简要讨论。
关键词:无为  无为思想  道  万物 
导  论
 
“无为”概念是《老子》第一个提出来的,这已是学术界的共识。但是对《老子》“无为”概念理解和解释,学术界却众说纷纭,观点分歧较大甚至截然对立。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多,除了《老子》文本自身的特点以及语境特殊性之外,用现代意义上或者西方意义的“无为”去解释《老子》的“无为”概念,可能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那么,《老子》的“无为”概念究竟包含着何种意义?
以“无为”概念为核心,《老子》建构了一个“无为”思想体系,这个思想体系的主线是无为,以无为为主轴,《老子》阐发其对无为与道、无为与万物、无为与人、无为与社会等关系问题的看法,其中无为与道的关系无疑是重点。对于无为与道的关系《老子》用“道法无为”这样一个简要的命题作了概括。但是,作为《老子》无为思想乃至于其整个思想的核心,“道法无为”又包含着什么样的内涵?想表达什么样意象?等等。
以无为思想为主旨,《老子》强调“无为”、“柔弱”处世,提出了“赤子”、“婴儿”人生理想和精神追求。这些思想历来为大多学者所垢病,认为是一种消极、颓废的人生哲学。那么,换一种视角,重新审视《老子》的这些思想,我们是否可以作出另外的解释。
正是带着以上问题,我将《老子》的无为思想研究作为自己的硕士学位论文选题,试图通过自己的研究和探索,一方面对《老子》的无为思想作以梳理,在《老子》思想研究方面能尽自己一点绵薄之力,同时也使自己的理论思维水平有所提高;另一方面通过研究《老子》的思想,也能为自己未来的生活和生命历程提供一些启示。
  目  录
独创性声明 I
摘 要 II
Abstract III
导  论 1
第一章  《老子》无为概念的多重意蕴及其演化 2
一、无为释义 2
二、无为概念的多重意蕴 4
三、无为概念的演化念,潜能”之意;而不是“无为界”之 8
第二章  《老子》无为思想所涉及的几个重要关系 11
一、无为与道 11
二、无为与万物 12
三、无为与人 15
四、无为与社会 17
第三章 《老子》无为思想的启示 19
一、无为思想的生存意义 19
二、无为思想的精神意义 21
结  语 25
参考文献 IV
后  记 VI
参考文献
一、著作类
1.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冯有兰:中国哲学史新编(第五册) 人民出版社,1998.
3.白奚、王英杰、方克立合著:《道法无为<老子>》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 2010.
4.戴建业:《老子:无为人生》长江文艺出版社 2000.
5.朱谦之:《<老子>校译》中华书局出版,1963.
6.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中华书局,1984.
7.金岳霖《论道》,中国人民大学出版,2005.
8.张岱年:《中国古典哲学概念范畴要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
9.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10.蒙培元:《人与无为――中国哲学生态观》,人民出版社,2004.
11.陈鼓应:《<老子>今注今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12.陈鼓应白奚:《<老子>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
13.严遵,王有德译注:《<老子>指归译注》,商务印书馆,2004.
14.王博:《<老子》思想的史官特色》,台北:文津出版社,1993.
15.袁保新:《<老子>哲学之诠释与重建》,台北:文津出版社,1991.
16.张戬坤:《<老子>的道论回归无为的大智慧》香港飞天文化出版社 2001.
17.任继愈:《<老子>绎读》,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6.
18.王力:《<老子>研究》,上海:商务印书馆,1928.
19.陈柱:《诸子概论》,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06.
20.高亨:《重订<老子正诂>》,古籍出版社1956.
21.赵志军:《作为中国古代审美范畴的无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22.卢育三:《<老子>释义》,天津古籍出版社,1987.
23.张松如:《<老子>说解》,济南:齐鲁书社,1998.
24.张松辉:《<老子>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5.罗尚贤:《<老子>通解》,广东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二、期刊论文:
1.刘笑敢:《<老子>之无为与无为概念新诠》,中国社会科学,1996年第6期。
2.刘笑敢:《<老子>无为概念的三种含义》,《扬州师范学院学报》,1995年第1期。
3.刘笑敢:《<老子>无为观念的三种含义》,哲学动态,1995年第6期。
4.刘笑敢:《孔子之仁与老子之无为》,中国哲学史,2000.
5.刘笑敢:《人文无为与天地无为》,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4第3期。
6.刘笑敢:《老子人文无为论纲》,哲学研究,2004年第12期。
7.万惠琴:《老子无为人性论》,常熟高专学报,2002年第5期。
8.牟宗艳:《老子无为主义与人文主义相结合的治国理念》,文史哲。
9.徐小柏:《老子无为主义思想的现代价值》,哈尔滨学院学报,2004年第12期。
10.陈大明:《老子道法无为及其时代价值》,学习论坛,2005年第4期。
11.王庆节:《老子无为观念:自我的自己而然与他者的自己而然》,求是月刊,2004年第11期。
12.陈徽:《因无为而自由—庄子对老子“道法无为的充实与演进》,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4期。
13.王博:《老子无为”观念的初步研究》,中国哲学史,1995第3、4期合刊
14.陈徽:《老子的“道”即“无为”思想及其“逻辑”展开》 (同济大学哲学与社会学系,上海 2000第2期。
15.马桂新:《老子》无为价值观的后现代解读》(沈阳师范大学环境教育研究中心,辽宁沈阳110034)
16.李美燕:《李约瑟与史华兹眼中的老子“无为”观 》 (台湾屏东师范学院语文教育系,台湾屏东90007)
http://www.bysj360.com/html/4877.html http://www.bylw520.net/html/5188.html
  • 关键词 无为 无用之用 探究 老庄 思想 嬗变
  • 上一篇:重庆餐饮业品牌策略的研究— 以重庆火锅餐饮为例
  • 下一篇:运用Excel中z检验分析中学教学质量
  • 暂无购买记录

    暂时没有评论

    真实

    多重认证,精挑细选的优质资源 优质老师。

    安全

    诚实交易,诚信为本。

    保密

    所有交易信息,都为您保密。

    专业

    10年专业经验,10年来帮助无数学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