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西方社会心理学的危机与文化转向

当代西方社会心理学的危机与文化转向

  • 适用:本科,大专,自考
  • 更新时间2024年
  • 原价: ¥298
  • 活动价: ¥200 (活动截止日期:2024-04-21)
  • (到期后自动恢复原价)


当代西方社会心理学的危机与文化转向

摘 要: 约在20世纪60-80年代之间,西方社会心理学曾遭受“危机话语”的困扰.困扰的主要方面是由于心理学的认知主义的理论缺陷所造成.60年代中后期,受到波普尔的批判理性主义、库恩的范式论、现象学、解释学以及后现代哲学思潮的影响,及80年代末后现代社会心理学、文化心理学的兴起,以及建构主义为其哲学基础的心理生态观的出现,昭示随着人们对社会心理学基本理论问题认识的不断深化,当代西方社会心理学研究模式运用于重要的文化转向。社会心理学文化的两个转向标志促进心理学与社会文化的紧密联系,能够在本土文化的基础上建立更适合人的心理实际的心理科学。

关键词: 社会心理学 文化 危机 认知主义 本土化

社会心理学的历史通常划分为三个时期,1908年到二战为学科形成阶段;二战到60年代为学科发展阶段;从60年代末期开始,社会心理学研究遭遇严重危机,反省和试图消除这种危机构成70年代以后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主旋律。危机意识促使社会心理学共同体从研究主题的选择、主宰的方法偏好、理论模型的构造和研究的潜在假设等所有方面进行冷酷而全面的自我反思和检讨。西方社会心理学因此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开始全面的理智转型。或者说,在过去的20年中,西方社会心理学已经超越危机时期的苦闷,从研究程序、研究技术和理论构造到研究主题的拓展,从基础研究到应用研究等各个方面,都有突飞猛进的演化。

一、西方社会心理学的危机

1、当代西方社会心理学的危机是认知主义的危机

与行为主义和精神分析相比较,认知主义认为:(1)个体将内在或外在的事物通过译码、分类、存档,纳入认知和信息系统;(2)引发人的行为的因素是某些“信息源”而非一种特定的刺激物;(3)人内在的认识、信念是行为的决定因素;(4)力主以事物内化为认知、信念体系的过程作为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以解释行为。50年代后的社会心理学研究及其主要成果,如人际知觉与归因理论、认知一致性理论、认知不协调理论、社会比较理论等。走的都是认知主义路线。所以说,50年代以后的西方社会心理学就是认知社会心理学,所谓当代社会心理学的危机更准确地说是社会心理学中认知主义的危机。

60年代中后期,受到波普尔的批判理性主义、库恩的范式论、现象学、解释学以及后现代哲学思潮的影响,社会心理学开始从某个个别的、具体的研究到核心认识论、方法论,对认知主义开始进行全面反省和深刻批判,认知主义在社会心理学中的主导地位开始动摇。80年代末后现代社会心理学、文化心理学的兴起,以及建构主义为其哲学基础的心理生态观的出现,昭示随着人们对社会心理学基本理论问题认识的不断深化,当代西方社会心理学研究模式运用于重要的文化转向

2、认知主义的危机是自然科学研究模式运用于社会心理学的失败

认知主义哲学基础是实证主义和实用主义。实证主义强调社会科学研究应与自然科一样,从经验事实出发,通过观察、实验,探索存在于经验事实中的因果关系或客观规律,他们认为唯有如此,才能使社会科学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规范科学。实用主义则认为心理学研究应当面向社会生活实际,为预测、影响、控制人的行为服务。因为自然科学已经在利用自然界中的因果关系和客观规律,他们认为唯有如此,才能使社会科学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规范科学。所以认知社会心理学无论从实证主义还是从实用主义哲学出发,走上借鉴和模仿自然科学研究模式的道路都是一种必然的逻辑。

在自然科学的统摄下,认知社会心理学长期以来将研究的重点放在“经验事实的积累”上,社会心理学纷纷遵照实证主义研究的程式:首先在观察基础上形成假设,再通过设计精巧的实验验证这些假设,得出的结论被作为规律性知识构成社会心理学理论体系得组成部分。这样做的直接结果一方面促进了社会心理学中的小型理论爆炸性的增长——一本普通的大学社会心理学教课书通常要涉及四五十个形形色色彼此相互独立的理论;另一方面由于忽视基本理论研究,导致社会心理学学科体系内部缺乏严密的逻辑联系,各种研究成果人言人殊,甚至相互矛盾……在诸多问题当中,使认知社会心理学遭受到了沉重的打击。

二、西方社会心理学的文化转向

当代社会心理学的危机经历两个发展阶段。从60年代末到70年代末属于危机的前期阶段,这一阶段的特点一是几乎所有的社会心理学家都被卷入危机,在其中扮演着各种不同的角色,代表不同的认识,发出不同的声音;二是人们在有关批判的对象、目标、观点、对危机的反应等任何方面都形不成一致的意见,学科研究完全陷入混乱。到危机的后期阶段(70年代末以后),早期的混乱已基本结束,讨论转向有序,重点开始集中到认知社会心理学对人、社会的本体论预设和方法论、认识论基础等方面,当代社会心理学的文化转向正是这种反思的积淀。当代西方社会心理学的文化转向具有两个标志:

1、后现代社会心理学的纷争

当代认知社会心理学的危机,映射着后现代文化思潮的影响,甚至可以说“危机”本身就是以后现代文化立场审视认知社会心理学的结果。

后现代社会心理学首先意味着对认知社会心理学的全面解构:社会心理学的研究目的不再是对人的心理的“治疗”或“改造”,而是促成对人的心理学差异与心理局限的“理解”,促进人的心理的解放。心理学的研究不再热衷于去“证明”一个理论的“真”或“假”,因为在后现代语境中,理论根本不可能再真正意义上得到“证明”。后现代社会心理学致力于从文化、历史的角度对人的心理作出“解释”。

然而,后现代文化对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影响并不仅仅局限于摧毁、解构、削弱认知社会心理学的理论基础,从另一建设性向度来看,一种充溢着后现代精神的新的社会心理研究模式已初步形成势力,甚至“在主流心理学的边缘地带已盘踞了显赫的位置”。

这种新的研究模式强调以人与他人、他物(包括社会、文化)之间内在、本质的构成性为几点:1、要求以“现实的人”取代“抽象的人”作为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2、强调心理的文化意义,拒绝接受“文化特权”“西方优越”与“种族中心主义”,坚持以平等的原则接受一切文化与个体心理差异;3、以人与人之间的“对话”——互动过程研究取代传统心理学的认知中心4、重视理论的前构性5、主张用语义学、解释学的方法作为社会心理学研究方法的重要补充。

后现代社会心理学到目前为止还处于理论探索阶段,尚未形成比较成熟的理论体系,有关它对社会心理学研究和发展所产生或将会产生的影响也众说纷纭。90年代中期,《美国心理学家》多次发表有关争鸣文章,可资参考。尽管对其褒贬不一,但有一点即便是那些对心理学的后现代转向持怀疑态度的心理学家也不否认,那就是后现代视野对消除和弥补传统的认知社会心理学的危机预警线确实起了重要作用。同时,后现代社会心理学的思想、观念被越来越多的人解释也标志着社会心理学研究正在发生重要的文化转型。

2、“文化的”社会心理学兴起

如果说作为当代社会心理学文化转向的重要标志,后现代心理学还仅仅是表现为一种思想、观念形态,文化社会心理学则已经形成相对完备的体系,能够为文化转向提供更加翔实的研究资料。

从社会心理学学科内部的发展逻辑来看,文化社会心理学是试图消解认知主义危机的产物:从学科外部的影响来看,文化社会心理学是七八十年代印度、新西兰、土耳其等非西方文化传统的心理学界的本土化心理学研究及这一时期其他相关学科,包括科学哲学、语言哲学、临床心理学、文化人类学等的研究成果向社会心理学研究渗透的结果。与“认知的”社会心理学相比,“文化的”社会心理学的兴起意味着当代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一系列重大转变。

(1)、理论预设的转变

传统的认知社会心理学的基本理论预设是:因为我们都是人,因此我们在最重要的心理结构和心理功能方面具有一致性,不同的文化背景不会影响深层的、内在一致的心理结构。文化社会心理学则认为,人的人和内在、深层的心理学结构及其变化不可能独立于文化的背景和内容;心理、社会、文化既是有着相对区分动态系统,又相互贯穿、映射、渗透、建构和创造。

认识到人的心理实质上是一种文化建构,在文化社会心理学中,文化与心理不再是两个相互分离、独立的要素,而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心理是文化投射,是文化对应物。

(2)、研究视角的转变

以对心理与文化关系的新的认识为基础,文化社会心理学实现了社会心理学研究从认知、心理视角到文化视角的转换。认知社会心理学研究出于一种“个体的”“心理的”视角,把文化定位于一种外在、独立于人的心理,并对心理起着重要影响作用的因素。对认知心理学来说,文化是被作为寻找具有普遍意义的心理规律必须规避、排除、克服的“干扰”因素而存在的,文化差异的意义仅仅表现为将不同的文化的背景作为由美国文化背景下得出的心理规律、行为模型的检验场。

文化社会心理学则完全是一种“文化的”视角,它颠倒了认知社会心理学的思维逻辑,将文化前置,将心理作为文化的延伸或对应物置于审视的地位。文化社会心理学要着重讨论的是,人的心理如何形成以及在何种程度是文化的表现?站在“文化的”立场,过去人们普遍接受的心理学研究模式——将美国作为心理学理论的主要“出产地”,将其他文化背景作为理论检验场——是不能被接受的,并且被认为是弥漫于整个文化界的“西方优越”观念的始作俑者。

(3)、研究重点的转变

认知心理学首先预设了超越时空的、稳定的、具有普遍意义的心理规律的存在,它给自己确定的任务就是要从许多具体的实例中抽象、概括出这些规律,以形成理论。理论的抽象、概括程度越高,适用的范围就越大。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认知社会心理学热衷于建构跨历史、文化背景的“大理论”或“纯理论”,对那些特定文化背景下具有个别性、差异性的心理问题的研究存在偏见,认为这些研究虽有助于解决某些具体的社会问题,但不具有普遍有效性。而从文化社会心理学的角度看,真正能够跨历史文化的“大理论”“纯理论”是不存在的。所谓经过高度概括的、一般化了的、具有普遍适用性的理论不过是美国社会特定文化的产物。

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文化社会心理学将研究重点导向心理学的“本土化”问题和个体在特定社会文化背景中的“社会化”问题,强调对心理学的文化内涵的理解、分析,以取代认知社会心理学的内在认知过程研究。

三、社会心理学文化转向的意义

西方心理学一直对文化存在着忽略,这种忽略很大程度上是与其个体主义倾向有关。个体主义把心理学的研究看成是个体心理的探讨。在意识与行为的研究中不是从个体所处的文化历史背景出发,而是从个体的角度,分析个体的内部动因和外在行为。这种社会心理学研究中的个体主义倾向排斥了文化因素的考虑,文化的研究由此为心理学家所忽略或拒绝。而文化的转向无疑对克服西方社会心理学中个体主义倾向有着积极的意义。

同时,西方社会心理学的文化转向可以促进心理学与社会文化的紧密联系,而同本土文化紧密联系的社会心理学更符合社会的需要,因此更具有实际效用。传统的西方社会心理学由于把追求的目标定位在一般的、抽象的、普遍适用的心理科学模式上,不考虑特殊文化条件对心理学的需要和要求,因而脱离社会生活的实际,成为一种纯学术追求。因此,紧密联系本土文化的实际,考虑本土文化的特殊需要,研究本土特殊文化条件下的人的心理特征应该是全球心理学工作者共同努力方向。

参考文献:

[1] H.B.Smith. Selfhood at Risk: Postmodern Perils and Perils of Postmodern. American Psychologist. 2004

[2] K.J.Gergen. Social Psychology as History.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973

[3] 莎哈金. 社会心理学的历史与体系. 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 1991

[4] 叶浩生. 西方心理学研究新进展.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4

[5] 高峰强. 西方关于后现代心理学的理论争鸣. 长白学刊, 2000(4)

[6]方文. 评乐国安主编的《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社会心理学的新进展》.理论与现代化,2006, 3(2)


  • 关键词 当代 西方 社会心理 学的 危机 文化 转向
  • 上一篇:风险社会视角下环境群体性事件治理模式研究 ----以启东7.28王子造纸厂排污事件为研究个案
  • 下一篇:从历史和文化的角度比较英美法三国的政治制度
  • 暂无购买记录

    暂时没有评论

    真实

    多重认证,精挑细选的优质资源 优质老师。

    安全

    诚实交易,诚信为本。

    保密

    所有交易信息,都为您保密。

    专业

    10年专业经验,10年来帮助无数学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