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学经典的阅读与体验--以小说《边城》为例
摘要:当今时代是网络时代,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计算机的普及,人们的阅读变得越来越方便,在一些公众场合经常看到很多人在进行电子书的阅读,智能手机和平板的出现改变了人们的阅读方式,电子书代替了以前的纸质书,在这种情况下,汉语言文学的经典阅读也受到了冲击。提起沈从文,让人想起的便是他的“湘西世界”,其浓郁的乡土色彩吸引着无数读者和研究者的眼球。本文以《边城》为例,结合文本分析湘西方言在该作品中的具体运用,并简要阐述其运用方言创作的动因。试图给读者提供参考,以便他们更深刻地了解“湘西世界”,了解沈从文。
关键词:沈从文;乡土色彩;湘西方言;《边城》
目录
绪论 1
1. 湘西方言在《边城》中的具体运用 2
1.1 单音节词的运用 2
1.1.1动词 2
1.1.2其他单音节词 5
1.2 非单音节词 7
1.2.1名词 7
1.2.2动词 10
1.2.3形容词 12
1.2.4量词 13
1.2.5称谓词 13
2.沈从文运用方言创作的动因 14
2.1 方言本身具有的文学魅力 14
2.2 湘西方言的丰富独特 15
2.3作者个人的乡土情怀 15
结语 16
注释: 17
参考文献: 17
绪论
汉语言文学是非常重要的,汉语言文学的经典阅读更是重中之重,阅读这些经典的文学作品不仅可以帮助学生陶冶情操,也可以帮助学生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健全他们的人格,这些经典的文学作品中更是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阅读这些文章可以帮助我们明白什么是善与恶、什么是美与丑。阅读是非常重要的,阅读能够为读者打开一个新的视野,学习更多的文化知识,也见识更多的风土人情。在网络时代如何让人们进行经典的阅读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网络时代为人们的阅读提供了很多的便利,但是也对汉语言经典阅读带来了一些阻碍,那么,到底该怎么在网络时代让人们进行汉语言文学的经典阅读和体验探究呢?笔者将在下文谈论自己的看法。方言作为一种母语,它承载了一个人儿时就积累起来的对世界的那种认识、感受和情感体验,而每个人都生活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方言母语对人们的语言表达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作家也不例外。沈从文于上世纪30年代崛起于中国文坛,他运用湘西方言描绘原生态湘西世界的作品在文坛中引起了巨大的反响,也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喜爱。这些作品带有鲜明的湘西地方色彩和少数民族文化的特征,散发着浓郁的乡土气息,有着较深的地域文化内涵。
沈从文大量使用湘西民间口语方言,采用民歌俗语,使其作品充满了地域色彩,同时也给大量读者带来阅读上的困难。与沈从文相关的研究有很多,也有不少研究涉及沈从文文学语言特色,但大多附丽于沈从文创作思想及价值的评述,少数几篇专门研究沈从文语言的论文也限于传统的风格。邵一飞在《论沈从文作品的民间口语叙事模式》中提出“沈从文在叙事模式上具有明显的民间口语特征,从形式上看,这些特征主要从口语句式、短语、排比句、从叠词、拟声词和方言词汇等六个方面表现出来。”他认为“沈从文使用民间故事家的口吻讲述故事、描写人物,大量运用湘西民间口语句式来表达思想感情”。张贤平在谈论沈从文作品的语言特色时,则以“朴素美、乡音美、形象美”[1]来总结。关于沈从问作品中方言的研究,糜华菱以比画为依据作有《沈从文作品的湘西方言注释》,刘壮翀、刘壮韬以音序为依据作有《沈从文作品中湘西方言释义》,目前还少有研究者以沈从文具体作品为例来分析其方言的运用。本文将试图以《边城》为例,结合文本,具体分析湘西方言在沈从文作品中的运用,并试图为读者更深层次了解沈从文作品的风格和内涵提供阅读参考。
《边城》作为沈从文“湘西世界”的代表作,无论是在文化内涵方面还是语言特色方面都是最能表现沈从文的特色的,读懂《边城》对于读懂其他“湘西世界”作品有着引导作用。
参考文献:
①严家炎,孙玉石,温如敏.中国现代文学作品精选·边城[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362-412.
②刘壮韬.沈从文作品中的方言释义.[J]天津大学学报,1999,1.
③胡六月.文学作品中方言的另类功能及翻译——以鲁迅小说为例.[J]浙江万里学院院报,2012,(05).
④王亚蓉. 沈从文晚年口述[ M] . 西安: 陕西师范大学,2003.
⑤李雪峰.湘西之子文学语言的地域风韵[J].汉语文化,2004,(03).
⑥贺忠.从湘西方言看沈从文的小说[J].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03).
⑦董正宇.沈从文与湘西湘西方言--兼论沈从文对现代汉语文学的贡献[J].吉首大学学报,2006,27(4).
⑧张贤平.朴素美、乡音美、形象美--略谈沈从文作品的语言特色[J].吉首大学学报,1986,(4).
⑨邓莹.论沈从文小说中的“湘西情节”[J].喀什师范学院学报,2005,(6).
⑩糜华菱.沈从文作品的湘西方言注释[J].吉首大学学报,1992,13(3.4).